从佛陀诞生到佛教传播的重要节点
佛陀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(今属尼泊尔)蓝毗尼园。
由于南传与北传佛教对佛陀降生、成道、涅槃年岁等史实记载有差异,故1950年第一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会议作出共同的规定。本表采用的是这一规定的年代。
释迦牟尼出家,时年29岁。他放弃王族生活,寻求解脱生老病死之道。
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后,他认识到极端苦行并非通往觉悟之道。
释迦牟尼于五月月圆日夜在古印度菩提伽耶(今属印度比哈尔邦)睹明星悟道,时年35岁。
他在菩提树下证悟四圣谛、八正道等佛法核心教义,成为佛陀(觉悟者)。
佛陀在鹿野苑(今属印度贝那勒斯城)弘法,是为"初转法轮",时年45岁。
佛陀向五位苦行者讲授四圣谛,标志着佛教僧伽的建立。
释迦牟尼于五月月圆日夜半在古印度拘尸那伽(今属印度联合邦迦夏城)附近的优婆伐檀那林双菩提树下涅槃,时年80岁。
信徒分其舍利建塔贮之。
佛陀涅槃后3个月,迦叶在阿阇世王支持下,在王舍城(今属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)灵鹫山七叶窟内召集500比丘举行"第一次结集",以整理佛教经义。
该次结集又称"王舍城结集"、"五百结集"、"灵鹫山结集"等。
同时,富兰那长老(跋波)等率领近千名比丘在七叶窟外举行结集,世称"大众部结集",亦称"窟外结集"、"大众部小乘结集"等。是为部派分裂为始。
佛陀涅槃后第一个五百年时期,小乘佛教盛行,大乘教尚未形成主流,史称"小行大隐时期",又称"正法时期"。
耶舍长老在古印度毗舍离城(今属印度比哈尔邦穆查发普尔)召集700僧众举行"第二次结集",亦称"毗舍离结集"、"七百结集"。
佛灭后100年,大天被耶舍长老等逐出上座部长老僧团,乃另立大众部。从此原始佛教在组织上出现分裂。
古印度信徒于加德满都(今属尼泊尔)建覆钵形十三层窣堵波以弘佛。
此建筑成为尼泊尔佛教的重要象征之一。
目犍连子帝须在古印度孔省王朝阿育王支持下,于华氏城(今属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)召集一千比丘举行"第三次结集",以编纂佛教巴利文"三藏"。
同时,印度桑奇大窣堵波(一号窣堵波)建成,成为印度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。
阿育王赴蓝毗尼园、鹿野苑等佛教圣地朝觐,并建柱塔以纪念。
这些纪念柱成为研究早期佛教的重要考古证据。
师子国建睹波罗摩塔以弘佛,成为斯里兰卡最古老的佛塔之一。
标志着佛教在斯里兰卡的传播与发展。
阿育王皈依佛教,支持僧侣四出弘法,足迹到师子国(今斯里兰卡)、缅甸、泰国、叙利亚、埃及、希腊等地。
其中末阐提到迦湿弥罗、犍陀罗传教。佛教成为印度国教,各地陆续建立石刻和石柱,开凿石窟。
古印度中部巽迦王朝补砂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,推行排佛政策,摧毁境内佛塔八百余座,尽杀僧尼,史称"中印度法难"。
这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迫害事件。
佛陀《本生经》成书,收录了佛陀前世修行的故事,成为佛教文学的重要作品。
同时期,古印度著名石窟阿旃陀石窟开凿,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。
佛教从古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等地过葱岭向西域各地传播。
在师子国护法王伐多伽摩尼·阿巴耶支持下,罗希多大上座于阿卢寺召集500僧众举行"上座部第四次结集"。
又传迦腻色迦组织的结集为"第四次结集"。
大月氏(今新疆及以西一带)来华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《浮屠经》,佛教渐传入中国。
印度建卡尔梨石窟,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。
佛涅槃后第二个五百年内,大乘佛教弘传至全印度,小乘佛教转而为附庸,史称"小从大主时期"、"大主小从时期"、"像法时期"。
楚王刘英信奉佛教,并与信徒聚会谈佛,是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。
史载明帝刘庄以梦见金神,遣使臣蔡愔等到天竺(今印巴次大陆一带)求法。
史传天竺僧人竺法兰、迦叶摩腾以白马驮《四十二章经》、佛像到洛阳,明帝以礼相迎。是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地之始。
在洛阳建成白马寺,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,被尊为中国佛教的"释源"和"祖庭"。
竺法兰、迦叶摩腾绘《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》、《首楞严二十五观图》于白马寺保福院;又绘月氏《佛像》于洛阳南宫清凉台等地。
《薄伽梵歌》、《本生经》等书于古印度大体成形。
犍陀罗、秣菟罗、阿玛拉瓦提等地佛教美术盛行。犍陀罗吸收古希腊、古罗马艺术精华,创造出各种释迦形象,形成富有特色的犍陀罗艺术。
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护法,以世友菩萨为上座,选500阿罗汉于迦湿弥罗城(今属克什米尔)举行"第四次结集"。
此后改覆钵式佛塔为楼阁式,刻三藏于铜鍱以贮。马鸣、龙树、提婆等宗教诗人、思想家辈出。阿玛拉瓦提式样的美术盛行。
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,后译出《道行品经》、《首楞严经》、《般舟三昧经》等,大乘佛教理论得以系统传入中国。
山西洪洞广胜寺约于该年兴建。
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,156年译《人本欲生经》。以后译出《安般守意经》、《阴持入经》、《阿毗昙五法经》等,小乘佛教理论得以系统传入中国。
醒帝在洛阳濯龙宫设华盖以祠佛像。
印度僧人竺佛朔在洛阳译出《般若经》抄本《道行经》一卷。
安息国居士安玄与汉僧严佛调译《法镜经》两卷。
笮融于徐州、广陵(今江苏扬州)一带大兴佛寺,铸铜佛、饰金身、设斋会,信徒多达数万。
在长江焦山建普济庵,后改名定慧寺。
曹植仿佛教声律用作诗赋,又制《渔山梵呗》,音调艳逸,被视为佛教影响中国文学、音乐之象征。
湖北当阳建玉泉寺。
陕西扶风建法门寺。
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,约凿于此时。
新疆喀什市三仙洞石窟开始雕凿。
支谦从洛阳到武昌,后到建业,译《大明度无极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大阿弥陀经》等佛经。
印度僧维祇难和竺律炎在武昌译《法句经》,此经后由支谦重新校译。
苍梧(今广西梧州)学者牟子著《牟子》,倡佛、儒、道一致之说。
康居(今伊朗一带)僧人康僧会由交趾(今越南)入华至建业(今江苏南京),设茅屋,置佛像,弘法。
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,被誉为中国的"画佛之祖"。
康僧会受吴大帝孙权赏识,在建业为之筑建初寺。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。
康僧会善以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老子》融入佛说,译有《杂譬喻》等经,被视为第一位兼有佛、道、儒思想的入华译经师。
古印度僧人昙柯迦罗到达洛阳,译有《僧祇戒本》,并于白马寺设戒台传戒,肇汉地佛教按戒律出家之始。
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在那烂陀寺建立。
僧人朱士行为访求《大品般若经》,西行五万余里到达于阗,得《放光般若经》梵本。是为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之始。
新疆克孜尔千佛洞17窟开始雕凿。
吴末帝孙皓在镇江建甘露寺。
天竺僧人竺法护在洛阳译经,以后共译大、小乘经典150余部,为晋代译经者之冠。
湖南长沙建岳麓山寺。
陕西西安大兴善寺约建于此时。
朱士行在于阗遣弟子法饶等将《放光般若经》等送回洛阳。朱士行晚年在于阗弘法,卒于该地。
竺法护译出《正法华经》10卷。《光赞般若经》10卷。
印度埃罗拉石窟开凿。
斯里兰卡摩诃舍那王修建祇陀林佛塔。
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开凿。
僧人义兴在浙江鄞县天童山结茅弘法。
僧人帛远与道士王浮在洛阳辩佛道优劣,王浮辞屈后,伪造《老子化胡经》,继续攻击佛教。
帛远为秦州刺史张辅杀害。
龟兹(今新疆库车)僧人佛图澄至洛阳弘法。后来投奔后赵石勒,被尊为"大和尚",得以参政。曾以佛教不杀生之情劝石勒。
甘肃麦积山文殊、观音、普贤三泉旁建佛寺,此地渐为弘法胜地。
帛尸梨蜜多罗译《大孔雀王神咒》等。
书圣王羲之生(—379)(一说303—361)
明帝司马昭擅绘,于宫内乐贤堂画佛像。
竺道潜、帛尸梨蜜多罗等僧人南渡,受到东晋君臣与士人礼遇,江南佛风随之大盛。
杭州灵隐寺创建。
杭州下天竺建翻经院,后改名法镜寺。
建康(今江苏南京)建高座寺。
画家顾恺之生(—405)。
书法家王献之生(—386)。
后超"大和尚"佛图澄卒于邺宫寺,年117岁。生前与弟子共建寺893所。
佛图澄弟子竺僧朗等东入泰山,在金舆谷建寺传教。
王羲之与僧人支遁等作兰亭之会,书《兰亭序》。
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传教,慧远与弟慧持出家师之。
山东长清建灵岩寺。
哀帝请竺道潜进宫讲《大品般若经》。
顾恺之于建康瓦棺寺画《维摩诘像》。
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。
简文帝司马昱于建康长干寺建三层佛塔。
前秦苻坚遣僧人顺道等赴高句丽弘佛。是为佛教传入朝鲜之始。
前秦僧人阿道入高句丽弘法。
高句丽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。
道安编《综理众经目录》,一般以之为最早而可信的经录。昙摩持、竺佛念等在道安主持下译出《十诵比丘戒本》等。
慧远至庐山创"龙泉精舍",讲经说法,庐山渐成为南方佛学中心之一。
道安倡划一僧尼姓氏,四姓沙门皆改姓为"释"。中国汉地位僧从此以"释"为姓,自称为释迦牟尼后人。
东晋梵僧摩罗难陀到百济弘法。
建康瓦棺寺毁于火灾。
道武帝拓跋跬以僧人法果为道人统,管摄僧徒。
法果倡"皇帝即当今如来"论,以使佛道与王道互相利用。
法果得授公、侯之爵,开和尚受封之先例。
江西南昌建大安寺。
僧伽提婆译《中阿含经》。
法显从长安出发,西行天竺求法。
印度菩提伽耶寺建立。
印度笈多艺术风格佛像雕塑艺术流行。
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、武威天梯山石窟开凿。
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长安,后秦王姚兴以"国师"礼相迎。鸠摩罗什在长安说法,开始系统地介绍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观点。以后,译《大品般若经》、《妙法华莲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十诵律》等35部300余卷。
慧远结庐山白莲社,首倡汉地佛教净土信仰。
太尉恒玄下令沙汰僧尼,登记僧尼"名籍",加强管理。是为政府设僧尼名籍管理之始。
慧远倡"沙门不敬王者"论,以保持佛门的相对独立性。
后秦僧人智猛等15人从长安出发,赴印度求法。
印度僧佛陀跋陀罗到长安。
罽宾僧佛陀耶舍被迎到长安,译《四分律》。
法显抵师子国修习佛学。
法显游历南亚、中亚29国,达15年,取道爪哇(今属印度尼西亚),回到崂山。返国后著《佛国记》。
昙无谶到姑藏。以后译《大般涅槃经》北本、《金光明经》、《菩萨地持经》、《菩萨戒经》等。
陕西户县建草堂寺,以供鸠摩罗什译经弘法之用。
慧远卒于庐山东林寺,年83岁。
高句丽僧墨胡子来华求法。
法显在建康译出《大般泥洹经》,宣扬除"一阐提"外,"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"。
竺道生在建康阐扬"涅槃学"。
古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在扬州天宁寺译出《华严经》等。
江苏苏州灵岩寺和常熟兴福寺兴建。
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绘壁画,并留有题记。是为全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题记。
谢灵运受竺道生影响,著《辩宗论》,以会通儒佛之说。
安徽寿县导公寺约建于此年。
罽宾(今阿富汗一带)僧人佛陀什抵建康,与竺道生等译《五分律》等律书。
西域畺良耶舍到建康,译出《观无量寿经》。
浙江宁波鄞县建阿育王寺。
竺道生因倡"一阐提人皆得成佛",被逐出佛门,进虎丘山。
罽宾沙门求那跋摩到达建康,译《菩萨善戒经》。是为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学说传于南方的开始。
师子国尼姑铁萨罗到建康,与僧伽跋摩为中国尼僧授具足戒(一说为元嘉六年即429年)。
发生"白学先生"(儒学)与"黑学道士"(佛教)之争。
中印度僧求那陀罗到建康,以后译《杂阿含经》、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、《胜鬘经》、《楞伽经》等。
宋僧人慧琳著《白黑论》,宗炳、颜延之反驳之。
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罢沙门年龄50以下者,以其强壮,使为民。
太武帝在崔浩煽动下灭佛。数年间,北魏境内佛教荡然无存。
沮渠安周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大兴佛教,立《造佛像碑》;北凉主客长史阴尚宿亦刻《捐道场碑》,立于吐鲁番。
北魏文成帝下诏复兴佛教,命州郡县造寺,许百姓出家。
师子国僧人邪奢遗多·浮陀难提等5人来中国时,带来3尊佛像。
北魏沙门统昙曜在文成帝支持下主持开凿云冈石窟。
江苏扬州大明寺兴建。
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建永宁寺,造七级佛塔、传说高300尺。又造释迦像,用铜10万斤,黄金600斤。
诏禁止无籍僧尼在民间游化,僧尼出外教化须带僧曹文书。禁止私建寺塔。
山西交城玄中寺约于此时兴建,后该寺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奉为在中国的祖庭。
定林寺法献往天竺求法,至于阗得佛牙、舍利及《观世音灭罪记》等而归。
斯里兰卡锡吉里耶古宫创建,宫内有佛龛及天女散花等壁画。
河南济源盘谷寺兴建。
古印度僧人达摩约于是年来中国弘法,将禅学传入中国。他曾面壁9年,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始祖。
中印度僧昙摩伽耶舍在广州朝亭寺译出《无量义经》。
敕长干寺玄畅与定林寺法献为僧主,分任长江南北两岸僧务,时号"黑衣二杰"。
北京天宁寺佛塔约于是年创建。
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创建。
江苏南京栖霞寺创建。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约此时开凿。
江苏徐州云龙山石窟开凿。
南朝齐竟陵郡王萧子良在建康召集文士、名僧谈儒论佛,吟诗作文,并造经呗新声。
沈约受梵呗影响,讲求诗赋音律,创"四声"之说,被视为"永明体"诗风的代表人物,开唐代律诗先河。
范缜撰《神灭论》,提出"浮屠害政",与萧子良等辩佛教之因果说。
道士顾欢写《夷夏论》,认为佛教为"夷",引起南朝士人佛道夷夏之争。
西域僧伽跋陀罗在竹林寺译《善见律毗婆沙》18卷。其译律记载有"众圣点记"。
中印度沙门求那毗地译出《百喻经》,后又译《十二因缘经》、《须达经》。
制定僧制47条。
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,佛教中心南移。
集能工巧匠开凿龙门石窟。龙门日盛,信徒云集。
书法艺术的珍品,龙门石窟"龙门二十品"始刻。
北魏孝文帝元宏诏令于嵩山建少林寺。
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开凿。
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开凿。
迦里陀斯著《萨昆塔拉公主传》,梵语文学与佛教艺术极盛。
雕刻吸收犍陀罗艺术形成"秣菟罗佛教艺术"。
摩竭陀出现有光环的如来佛立佛,上座部佛教衰微,新罗阿道来华求法。
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,山西浑源悬空寺始建。
洛阳龙门宾阳三洞开凿,开启皇家石窟工程。
刘勰于山东莒县定林寺撰《文心雕龙》,首将佛教思想融入文学批评。
江西南昌能仁寺创建,湖南衡山南台寺同期兴建。
梁武帝萧衍下诏"舍道归佛",成为中国首位奉佛帝王。
大规模兴建佛寺佛塔,苏州寒山寺、韶关南华寺(宝林寺)创建。
菩提留支抵洛阳译《金刚般若经》《十地经论》,开地论学派。
勒拿提、佛陀善多同期译《法华经论》《摄大乘论》。
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开凿,宣武帝亲讲佛经。
西域三千沙门集洛阳,创北魏佛教鼎盛局面。
梁武帝遣僧入山谘受三论大义,僧诠住摄山止观寺弘三论新说。
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始凿,现存最早题记为西秦建弘元年(420年)。
江苏南京灵谷寺始建,明代迁址后为"天下第一禅林"。
北魏孝明帝建洛阳永宁寺九层木塔,为当时最高佛塔。
宝唱奉敕撰《经律异相》《出要律仪》,僧祐著《出三藏记集》。
慧皎撰《高僧传》成书,开创中国佛教史传体例。
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式砖塔落成,为现存最古砖塔。
梁武帝为父母建智度寺、大敬爱寺,耗资巨万。
梁武帝在建康建同泰寺,倡僧人素食制度。
山东济南黄石崖石窟开凿,佛教艺术北传。
司马达等赴日弘法,中国佛教正式传入日本。
山东乐安马鸣寺、长清神宝寺创建,佛教深入齐鲁。
河南洛阳景明寺建七层佛塔,彰显皇家气派。
梁武帝首次舍身同泰寺,群臣以亿万钱赎还。
庄严寺僧旻卒,著《成实论义疏》传世。
异次顿殉教,新罗正式接受佛教为国教。
梁武帝至同泰寺讲《涅槃经》,推动佛教义理研究。
北魏洛阳佛寺达1367所,全国寺院3万余,僧尼200万人。
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,朝鲜新罗兴轮寺兴建。
河南巩县石窟、渑池鸿庆寺石窟开凿,展现北魏晚期艺术风格。
广东广州建六榕寺,初名宝庄严寺,以贮佛骨圣物。
江苏丹阳一乘寺采用晕染法彩绘,首创立体视觉效果。
梁武帝创立盂兰盆会,成汉传佛教重要法会传统。
成实学派、涅槃学派达鼎盛,百济佛像传入日本。
中国南朝梁佛经画工赴百济传授佛教绘画技艺。
昙鸾卒,生前著《往生论注》,奠定净土宗理论基础。
山东历城龙洞山佛峪石窟开凿,佛教艺术东传齐鲁。
山东历城柳埠千佛崖开凿,开启大规模佛教造像工程。
道凭法师开河南安阳宝山石窟,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。
杨衒之撰《洛阳伽蓝记》,详记北魏洛阳佛寺盛况。
山东五峰山莲花洞石窟同期开凿。
西印度僧真谛抵建康,译出《摄大乘论》《俱舍论》等49部。
新罗僧觉得从南朝梁带回佛舍利,王室隆重供奉。
河北邯郸南响堂山、平山林山、甘肃敦煌西千佛洞、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同期开凿。
高句丽惠亮任国统,设百座讲会、八关斋会制度。
日本苏我、物部两氏争论佛像礼拜合法性,佛教初传引冲突。
新罗改修皇龙寺,修建法住寺,王室大力支持佛教。
百济僧人昙慧等9人赴日本传授佛法,推动佛教传播。
河南开封建相国寺,初名建国寺,成北方佛教中心。
那连提那舍至邺城译《菩萨见宝三昧经》《阿毗昙心论》。
陈武帝陈霸先舍身大庄严寺,设无碍大会弘佛,南朝佛寺林立。
白匈奴入侵北印度,大规模毁佛,佛教遭受重创。
陈文帝敕宝琼为京邑大僧统,著《成实论》弘法。
山东益都驼山石窟开凿,北齐佛教艺术代表作。
阇那耶舍与弟子在长安译《大乘同性经》《金光明经》等。
陈僧明观到新罗弘法,推动中朝佛教交流。
那连提耶舍译出《大集月藏经》,完善佛教经藏体系。
智顗融合南北佛教,倡止观并重,正式创立天台宗。
山东淄博普照寺约建于该年。
河南汲郡西山寺创"病坊",开佛教慈善医疗先河。
北周武帝召众僧道士名儒百官论议三教优劣,佛教面临挑战。
甄鸾上《笑道论》被焚,道安倡"佛为内教,儒为外教"。
穆罕默德生,伊斯兰教兴起影响佛教传播。
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,毁佛像,200万僧尼还俗。
新罗皇龙寺铜佛铸成,佛教艺术东传。
朝鲜高句丽僧人惠慈赴日传授佛教,百济僧人慧聪同期抵日。
北周灭北齐后废止佛教,4万寺院改宅第,300万沙门还俗。
印度僧毗尸多流支到越南弘法,著《大乘方广总持经》。
山东邹县刻佛经摩崖,佛教影响深入孔孟之乡。
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创三论宗,隋文帝下诏复兴佛教。
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绘金刚宝座式塔,密宗艺术初现。
隋改长安陟岵寺为大兴善寺立译场,昙延任昭玄统。
隋文帝诏令修复北周废寺,长安建清禅寺。
百济僧日罗赴日本弘法。
隋文帝敕安置北周未毁佛像,命昙延建永泰寺。
山东济南佛峪寺摩崖造像开凿。
隋文帝杨坚于大兴殿受菩萨戒,大赦天下。
遣使迎天竺犍陀罗沙门阇那崛多返华主译经事。
河北正定龙藏寺刻立《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》。
隋文帝命昙迁为大沙门统,遣支侍朗造龙池寺。
百济丰国为日本皇子说法。
昙延约是年卒,百济王献佛舍利并遣工匠助日建寺。
隋平江南后下诏保护佛寺,信行撰《三阶集录》。
新罗僧圆光入陈求法。
南印度僧达摩笈多至长安译经,晋王杨广兴佛寺。
山东益都云门山石窟开凿。
晋王杨广迎智顗受菩萨戒,赐号"智者大师"。
潞州刺史辛延之立15层浮屠。
净影寺慧远卒,著《大乘义章》《大乘起信论》等。
隋文帝诏修复周武帝所毁废像遗经,发露忏悔。
令诸州名山下各置僧寺,赐庄田供养。
敕沙门法经等撰成《众经目录》,规范佛典管理。
诏行牛弘等所定新乐。
隋文帝请沙门法纯入宫为皇后授戒,加强僧尼管理。
高句丽僧慧慈、慧聪抵日。
命童真为《涅槃》众主,法彦为《大论》众主,完善教学体系。
日本飞鸟寺(法兴寺)建成。
检括天下私度僧尼,立五众管理僧团。
费长房上《开皇三宝录》,智顗卒于天台山。
浙江天台创国清寺纪念智顗,天台宗根本道场确立。
印度阿旃陀石窟完工,大乘小乘佛教传入柬埔寨。
北齐画家曹仲达创"曹衣出水"风格。
东印度法难时期,佛教遭受重创。
新疆库木吐剌千佛洞46窟开凿,福建晋江龙山寺创建。